哪怕只是想完全了解一个领域或一片土地,也需要耗费一生的时间。在诗歌的经验世界里,起决定作用的并非广度,而是深度。 篱笆间的一道缝隙,狭窄河道里露出水面的一块光滑石头,植被茂盛的草丛中的一处风景,四块小牧场交接处的一湾溪流——这些差不多就是一个人可以体验的全部。 —-《活山》
2018年的时候,我的生活好像掉到了两个巨石的缝隙里,我能看到太阳,但不知道如何从缝隙中爬出去。我感到恐惧,无助。我退缩也张牙舞爪。
2019年可能是我人生中自己变化最大的一年。我像是突然找到了我自己世界的入口。我想把一些东西写下来,写一写自己这一年来的改变。
这篇文章我分了四个部分
二 何为良好生活
三 艺术哲学与自然
四 一些补充
1. 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
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是第一个浮现在我脑海中的答案。
Tim Urban在他的博客「 waitbutwhy. com」最新一篇文章「Political Disney World」中写到:
You can’t figure out how to make a more perfect nation if you don’t have a good sense of what the nation currently is.
如果您对这个国家的现状不甚了解,就无法弄清楚如何打造一个更完美的国家。
看Tim Urban写的文章,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不去使用那些现成的已有的在世俗中摸爬打滚好多次的概念和那些很大的词汇。而是带着读者一起去重新地认识它,从头开始找它的来处,又从来处一步一步沿着➡️往前走。
与这种对问题本身的探索相似,我认为对自己的生活的反思也是必要的,如果我们想过真实的生活,那我们一定要先知道什么是真实的生活。
我想借一个小的事情为引子,借美颜相机聊聊真实生活。当然把真实还给生活。不仅仅是在说美颜的问题。
法国作家施米特在他的书「看不见的爱」的后记中写到他创作这篇短篇集的原因,她说:
我们都在经历着两种生活:事实上的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这两种连体婴儿般的生活比我们以为的要更加相互交织,平行于现实的那个世界是如此重塑甚至改换我们的现实世界。
这将是这本小说集的主题:虚拟的生活构成了真实生活的根基。
下面写的绝对不是我对于美颜这件事的批判,而是我想借美颜来代指我生活中曾存在的那部分的虚拟。对于你来说,他可能不是美颜,而是知识,金钱,权利,崇拜等等。
今年开始我不再用美颜相机了,这是一个蛮直观的改变,在以前我也不算是一个多么高级的美颜玩家,化妆很一般般,也不会修图,但即便这样,现成的美颜特效也足以让我看上去好像很好看。皮肤很白,没什么瑕疵,眼睛很大等等都可以把你变得比本人看上去好很多。对于一张照片,我在意的不是色调景物和构图,而是关于我的所有的细节是不是完美的好看的。
和summer
聊天的时候我们也讨论到了这个话题,她问我那我在这个过程中是舒适的吗,会不舒服吗 ? 在当时是没有觉察到自己是不舒服的,因为我能通过一张我很好看的照片收获一堆点赞和夸奖。这一行为是有成果的,而且是很及时的奖励,我是一个马上就能被喂饱肚子的小白鼠。
从现在往过去看我更震惊的是我当时的生活状态和我关注的是什么。
现在在我的社交圈里已经很少看到大学时代风格的美颜自拍了。很多人都在把真实还给了生活。我能看到一些照片背后的表达,一些叙事,一些看待世界的角度,我还看到一些缺陷,不精致,看到那些美和不美的碰撞产生的复杂。看到人通过照片来表达自己,而不是仅仅展示自己的美貌。
我在买了相机之后,变得很少用手机拍照片了,而相机很明显是不会美颜的。但这并不是在建议大家要去买一个相机,而我想表达的是我们的行为是有「惯性」的,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是在沿着一条路一直往前走的。可以回忆一下你最近几天走过了哪些路,是不是大多数时候是走在相同的路上,在围绕着某个东西转圈圈呢。
真实的路和想象中的路或许比我们想象中的差距要小。
当我们习惯了某一种路径,某一种行为之后,这种行为本身就不会再存在什么价值判断了。尤其是这件事还没给你带来什么困扰的时候,你不会再问自己这样是好的吗,我是舒服的吗 ? 甚至你可能看到这里的感觉是,我这样做有错吗 ? 我不能用美颜相机拍照吗 ? 当我们形成了某种行为模式之后,这时候最难做的就是去「打破」它。
相机在这里只是扮演了一个「工具」的角色,提供给你了一个不一样的路径。换一条路走一定是会产生什么不同的东西的。
和「美颜」类似,这里的「相机」也不是在说「相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颜」,也都需要去找自己的「相机」。
相机带给我的的另一个作用是当你习惯了用相机拍照之后,你会相应地排斥手机拍照,因为当你去拍了更好看的东西之后,你的阈值也会随之升高。我不是一个专业拍照的人,所以我是不会总是把相机带在身上的,也就是说我会减少拍照的次数,这一点也是我十分喜欢的一点。
我们真的需要拍那么多照片吗,我们到底是在记录什么呢 ? 眼前的美景美食,当下的自己吗 ? 如果不可以发在社交媒体上,我们还会拍吗 ? 手机中的几百几千张照片真的有他们存在的意义吗 ? 当我们重复地不经思考地一次又一次按下快门的时候,这种重复难道对我们本身没有损害吗?我们会不会在这个过程中丧失掉感知美的能力呢 ?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上去,有多少的时间你是在真实的生活的 ? 这个问题隐含了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对于你来说真实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呢 ?
这一提问是必要的吗,我认为是的。
Tim Urban在他的另一篇文章「 What Makes You You?」里试图从各种角度包括身体,记忆,数据,大脑等方面来试图解答「什么让你是你?」这个问题。但是到最后他也没能找到令他满意的答案。但随后他在结尾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The only thing I’ll say is that I told someone about the topic I was posting on for this week, and their question was, “That’s cool, but what’s the point of trying to figure this out?” While researching, I came across this quote by Parfit: “The early Buddhist view is that much or most of the misery of human life resulted from the false view of self.” I think that’s probably very true, and that’s the point of thinking about this topic.
我唯一要说的是,我告诉某人本周我要发布的主题后,他们的问题是:“那很酷,但是试图弄清楚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在研究过程中,我发现Parfit的曾经说过:“早期佛教徒的观点是,人类生活的大部分痛苦都是由于错误的自我观而引起的。”我认为这可能是非常正确的,这就是思考这个话题的重点。
这可能也是我努力地去过一个真实的生活的原因。
这篇文章(What Makes You You?)有一个片段也令我印象深刻。
在不久的未来,人们不再需要乘坐公交地铁飞机去到想去地方,而只需要进入到一个盒子里,然后在你输入目的地之后这边的你就会被摧毁,而在那边会出现一个一模一样的你,整个过程不到半分钟,你就可以从美国到中国了。
小羊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住在离工作地点五百公里远的地方,每天他都如往常一样走到盒子里,然后从另一个盒子走出来去上班。但突然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进盒子按下按钮之后什么都没有发生,他还留在原地,他想到十分钟之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会议,于是马上拨打了服务电话,和服务人员反映情况,服务人员也很震惊,说从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马上就为他调查,调查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原来是这边的摧毁功能在那个时间损坏了,他马上告诉小羊,你不要担心,你已经被传送到工作地点了,现在他正在去开会的路上,我们只需要把你摧毁一切就如常了。小羊听到这里坚决不同意被摧毁,并反复强调那个去开会的自己并不是真的自己,他是被复制的,我才是真正的我。
2. 何为良好生活
今年看了陈嘉映老师的书「何为良好生活」。看完对我的触动很大,我在心情也跟着进入了秋天
里写了当时看完的感受。但比这些感受更重要的是,我开始思考对我来说到底何为良好生活。
在我的生活中一份良好的亲密关系一定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想借亲密关系来谈一谈良好生活。
这是人生中的第一年,我理解了爱人和被爱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感受到了爱的流动,它能带给你哪些能量。和 summer聊天的时候她问我,你觉的亲密关系是必须的吗 ? 我的回答很肯定,对我来说是必须的。亲密关系让我是真实的,真实地生活,也真实地存在着。
我很小的时候手臂被烫伤,导致留了一块很大的疤痕,特别的明显,小学可能还好,不会在意自己好不好看,到初中之后我很在意自己的那块疤痕,于是总是到了夏天也穿着秋天的校服外套,那个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别人问我,你不热吗,穿个大外套干什么 ? 我总是要想好多理由去掩饰我为什么要穿个大外套。
上高二那年谈恋爱,记忆中当时的男朋友对这个疤痕毫不在乎还和我说这样很酷啊。就是这简单的一句话完全解放了我当时的自卑情绪,在那之后我可以开始穿短袖,不再对它遮遮挡挡。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来自爱人的力量会在你身上产生多大的作用。像是一个魔法棒。
这一年里我从来没有在意过在爱人面前我是不是好看的,是素颜还是化妆,我觉得我的所有状态都是可以被对方接受的,所有样子在对方眼里都是具体的。我是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一些好看温柔等等的形容词的组合。
在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刚看完最近的一篇针对某高校的新闻的公众号,所以我有些害怕我上面的那些话由于背景的不同,会变成了另一种令我很恐惧的导向。就是你需要对方的肯定才可以肯定自己,你需要对方的接受才可以接受自己。
我想试着解释一下这其中到底是有什么不同。
弗洛姆曾在他的书「爱的艺术」中写到,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我想到这句话的原因是我想说当我们探讨爱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先去定义爱,爱是什么 ? 就如上一个话题生活是什么是一样的,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至关重要的。
弗洛姆在他的书在给了他的解答,对于现在的我,我是认同的。我爱你像爱世界上的万物,不平凡也不高贵,我爱你就如其所是。
所以这里的肯定与接受都不是带有控制和占有的,是自然和平和的,是因为不被审视才是自由的。甚至对我来说是很多的力量,我有时候会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迷雾,这些力量会帮助我们驱散它,但我们的生活的本身依然是在自己身上。
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写道爱是当你从「两」而不是从「一」出发来体验世界时所体验到的世界。这可以说是今年我在爱人和被爱的过程中一直在感受的。
在爱中也是有主体的,有自己的,但仅仅是这样我认为是不够的,当两个人不再只是从「两」出发,所体验到的世界一定是不同的。主体的自我是在爱之前的,而在此之后,在爱之后,我认为相爱的人是可以互相批评的,是可以从对方身上吸收能量的,是可以被接受被肯定的。
当然良好的生活也不仅仅是亲密关系,亲密关系只是一个切面,我还想说对我影响很大的另一点,那就是写作。或者写作这个词太大了,换个词的话就是写下来,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东西诚恳地不欺骗自己地写下来。不害怕犯错,虽然我现在还是会害怕犯错,写完会看很多遍,怕被误解也害怕被否定。但我觉得我是不应该害怕犯错的,人不是神,我允许别人是可以犯错的,不会因为对方发表一个我不喜欢的观点就否定这个人,我希望在以后我也能真的接受自己是可以犯错的。而且就算是不把写的东西发出来,就仅仅是先写下来,这一过程我都觉得是重要的,是自己与自己的沟通,是自己对自己的梳理反思和肯定。
当然良好生活并不是说一定要有一段亲密关系和去写作,这是我的良好生活的两个点,点是可以向外延伸的,是可以互相连接的,所以这些点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我依然认为大家都有自己的点,点不是被固定下来的,点是要自己寻找的。
3. 艺术哲学与自然
这一年来看了很多艺术和哲学相关的书,但真的要写我又不知道应该从哪里入手,希望以后可以具体写一写。
我想换个角度,如果你觉得你现在在谷底,那你不妨去看看哲学和艺术,看历史看作品看人物传记看相关的什么都好。艺术和哲学是有力量的。它确实本没想过去充当绳子,但它确实曾经充当过我的绳子,想来它也不介意充当绳子。对生命本身的探索和凝视,无论如何都是极其珍贵的。
我想聊一下自然在这一年中在我的生活中的角色转变。今年里我是真的感受到了我对于花朵对于树木对于小鸟对于天空对于海洋对于大山对于月亮对于清风的爱。我也不太能知道我是怎么突然爱上了这些的。更多的时候,走在路上散步,我和小羊都会互相给对方指那些好看的花和树的叶子,欣赏天空像是欣赏艺术,爱这个世界和自然的种子就真的莫名其妙地发芽了。
最近在看娜恩·谢泼德的「活山」,她在书中这么写到:
大山常常在我毫无目的地漫游时,向我袒露出最完整的模样。心中没有必须到达的目的地,所到之处也算不上特别,我不过是单纯想要和山待在一起;就像去拜访一位朋友,除了与他做伴,再无其他意图。
她在这本书里记录了她和大山的故事,记录了她无数次走进这座山,与他为伴,同他共生。
我还未曾能像她一样反复地走进一座山,去用身体感受一座山,和他对话,和他交往。但我觉得我似乎在隐约地向其靠近,在接近这趟旅程的入口。
4. 写在最后
这里面写了很大的几个主题,并不是想表达我做的有多好,而相反地这些我都还在摸索还在探求,但他们给我的这份触动是真实的,我想分享这份触动与你。
这篇文章比起以前发的其实有在尝试一个新的方式去表达,以前总是在写给自己,以及单调地写自己感受到了什么。这次努力地想写给别人看,把那些其实还在我心里很朦胧的东西表达出来,想不仅写我的感受也去写它是怎么产生。我想给哪怕一个人带来一点能量,我也还在摸索我的表达方式。